昨天上午,張艷秋穿著護士服在科室忙碌著,說到4年前那個她救過的少年,張艷秋靦腆地說:“想知道他過得咋樣,身體好不好,我馬上要結婚了,也想把這分幸福傳遞給那位素未謀面的弟弟。”
  4年前,22歲的市三醫院護士張艷秋捐出造血乾細胞,一位遠在北京的18歲白血病少年生命得以延續;4年後,少年早已長大成人,張艷秋即將邁入婚姻的殿堂,4年的時間里他們從未見過面或是有直接的聯繫,但心底的那分溫情卻從未斷過。
  捐出乾細胞
  延續18歲少年的生命
  張艷秋是市三醫院呼吸科一名普通護士,2009年11月底的一天,她突然接到了中華骨髓庫打給她的電話,說她的造血乾細胞與北京一位18歲的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你現在還願意捐獻嗎?”“願意,肯定願意。”張艷秋立即前往市內一個採血點,再次採了5毫升血液送去精確配型,通過這次配型發現,她的造血乾細胞與那名從未謀面的男孩非常匹配。2010年2月,她成功捐獻出造血乾細胞,造血乾細胞被送到北京,那位18歲的少年生命得以延續。
  說起捐獻造血乾細胞的初衷,張艷秋說,護士每天都要和病人打交道,一位10歲的地中海貧血患兒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需要定時輸血維持生命,每次為他輸液,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對生命的渴望。
  2007年5月,德陽市在一個廣場組織了一次造血乾細胞捐獻活動,還在德陽某醫院上班的張艷秋被抽去幫忙填寫榮譽證書,在活動現場她報名當了志願者,並抽取了5毫升血液存放在中華骨髓庫,希望有一天她的造血乾細胞能夠拯救某個白血病患者。2009年接到的那個電話讓她拯救了那個素不相識的男孩,也讓她成為成都市首位捐獻造血乾細胞的醫務工作者。
  從未見過面
  薄薄一頁信看了很多遍
  根據國際慣例,骨髓捐獻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間應當至少保證移植一年內不見面的原則。4年的時間里,張艷秋和男孩默默堅守著這一慣例,“我對那個男孩的瞭解都是從報紙上看到的,4年的時間一面也沒有見過。”張艷秋說,她只知道那個18歲的男孩叫牟星,是個來自湖北的土家族少年,接受手術時住在北京道培醫院。
  4年來,張艷秋一直惦記著那個素未謀面的土家族少年,“現在也不知道這位弟弟身在何方,還好嗎?”每次她要想瞭解他的情況,都只能通過省紅十字會。4年間通過這種頗費周折的辦法,張艷秋瞭解的信息非常有限。
  張艷秋保留著一封牟星給自己寫的信,“是去北京的志願者帶回來的,都是4年前的事了。”張艷秋說,4年前志願者將骨髓送到北京,回來的時候帶回了牟星給自己的信,薄薄一頁紙的內容張艷秋看了很多遍,其中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等到破繭成蝶之時,再報救命之恩。”
  即將邁入婚姻殿堂
  救過的人現在怎麼樣?
  4年的時間一晃而過,26歲的張艷秋即將邁入婚姻的殿堂,明天就是自己的婚禮。
  “很希望婚禮當天能夠聯繫上牟星,能夠和他聊聊現在的情況。”張艷秋說,她想將自己的幸福傳遞給她曾經幫助過的那位弟弟。
  4年的時間里,張艷秋從未和牟星直接聯繫過,也不知道他的聯繫方式。為了能夠找到牟星,她只有通過省紅十字會聯繫牟星做手術的醫生,看醫生是否能找到牟星的電話號碼。“幾天前已經和紅十字會聯繫了,他們也在積極和那邊的醫生聯繫,但現在還沒有消息。”張艷秋說。
  對於張艷秋的想法,當醫生的老公也很支持,因為沒有比拯救一條生命更有意義的事情了 。“能夠幫助一個人換來新生,我覺得我是幸福的。”張艷秋說,現在即將邁入婚姻的殿堂,張艷秋告訴記者,在婚禮當天,不少以前捐獻過骨髓的志願者也會來到婚禮現場,她希望當天能夠聯繫上牟星,因為從某種意義說,他們已經是親人了。本報記者 何良 攝影 劉陽  (原標題:“弟弟”你還好嗎?“姐姐”想把幸福傳遞給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c80ucwa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